中华王氏宗亲网欢迎您!
www.zhws.net.cn
  • 程霞讲|中国姓名史6
  • 王秀英:推动氢能产业转型升级
  • 为了食品安全 喷施宝董事长王祥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王健林:少谈一些什么高大上的管理理念,赚钱活下去才是王道
  • 王傳福比亚迪·中国第二家“华为”正式诞生!
  
王志纲|毛尖、烩面、胡辣汤
来源:王志纲 | 作者:王志纲 | 发布时间: 2023-12-17 | 4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大农业时代,河南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星汉灿烂的文明高地,数千年的粮仓,风云变化的古战场,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超级IP。河南前省委书记徐光春说:“一卷河南志,半部中国史……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

 我小时候对河南的全部印象,来源于一句俗语: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其中的“汤”,当代治史者往往与抗战期间驻守河南的国军将领汤恩伯划上等号,后来也有人考证说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因此“汤灾”应为匪患。无论是兵燹还是匪患,苦难是我对河南的第一印象。

 长大后,我对河南的印象成了信阳毛尖。多年来我可以说尝遍了各种绿茶,至今还认为信阳毛尖是绿茶之冠。爱屋及乌,我对于信阳也很有兴趣。信阳可以说是最没有“河南范”的城市,信阳人甚至连河南话里最典型的“中”、“弄啥嘞”都不太会说。处于南北地缘的分界,信阳很难逃脱“过渡”的命运,过渡固然尴尬,但北人南相同样也使得信阳具有碰撞、融合的“混血”之美。

 对河南的第二印象,就是一碗烩面。在河南烩面馆遍布大街小巷,我也同样百吃不厌。以至于我每次去上海,都会一大早去一家河南人开的烩面馆,吃一碗羊肉烩面。我对烩面的深刻印象源于一次游学,几年前我带一帮企业家去中东游历,但大家对当地饮食不适应,浑身解数施展不开,没想到队伍中的一位河南老板随身带了一箱烩面,再加上贵州的老干妈,一下子成了五湖四海的老板们争先抢食的美味,这一碗河南烩面也为考察增色不少。

河南羊肉烩面

后来这么多年的记者与策划生涯中,我不下几十次到过河南,并且深度参与了河南很多区域、企业的发展。郑东新区、空港经济区、郑汴一体化、洛阳、许昌、漯河、新乡……甚至基层的沟沟坎坎,我都有去过。

更加深入地走进河南后,我才发现,河南人最喜欢的还不是烩面,而是胡辣汤。我到了很多县市做项目,都希望他们带我去吃当地最有特色的早餐,结果每次都是胡辣汤。开始的确吃不惯,吃多了以后,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河南人这么中意胡辣汤?

后来我与很多河南朋友聊起胡辣汤时,他们无不眉飞色舞,垂涎三尺。以至于北京的很多河南籍高官巨富,每天早上都要派人专门用暖瓶装一瓶新鲜热乎的胡辣汤,打飞的送到北京,真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胡辣汤来”啊。

胡辣汤

甘肃人提起牛肉面,四川人讲起火锅,固然也很自豪,但似乎都没有河南人这么痴迷。五味杂陈、苦辣酸甜的胡辣汤里,熬着一部千年河南史。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沿海区域在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下扶摇直上。相比之下,很多内陆省份则显得默默无闻,成了狂飙突进中的看客,身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尤为落寞,市井中还流传有很多地域黑的说法。就像是西方人看中国,看到的只是积贫积弱,而忽视了她曾经的辉煌。今天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原大地同样需要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

在我看来,河南的兴与衰、利与弊、好与坏,都离不开一个“中”字。


欢迎关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