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王氏宗亲网欢迎您!
www.zhws.net.cn
  • 程霞讲|中国姓名史6
  • 王秀英:推动氢能产业转型升级
  • 为了食品安全 喷施宝董事长王祥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王健林:少谈一些什么高大上的管理理念,赚钱活下去才是王道
  • 王傳福比亚迪·中国第二家“华为”正式诞生!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洛阳王氏联谊会就产学研合作达成初步意见
来源: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作者: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发布时间: 2022-12-27 | 19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华王姓始祖王子乔不仅是历史人物,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2月25日下午,我院扈耕田院长、贾清文博士应邀出席“洛阳王子乔文化研究会(筹)”工作洽谈会。洛阳王子乔文化研究会筹备处企业家及文化学者王荣、王义民、王石朋、王玉河、王建立、王克治、王战军、王磊、王全国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据史书记载,中华主体王姓始祖太子晋即王子乔,约公元前565年出生于东周都城洛邑(即现在的洛阳市西工区王城公园地域)。姬姓,名晋,字子乔,是东周时期周灵王之长子,17岁时因病去世,安葬于洛邑缑山即现在的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其子宗敬改为王姓。


王荣女士、王义民先生详细介绍了洛阳王子乔文化研究会筹备工作情况。扈耕田院长在谈话中讲到,姓氏、家族,历来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纽带。中华王姓始祖王子乔不仅是历史人物,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王氏圣贤辈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王姓在全球有1亿多人,加上和王氏有姻亲关系的人物,这个数字更是无法统计。这其间涌现出大量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深入挖掘王氏的历史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强化全球华人一家亲的意识,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与王氏联谊会以王子乔文化研究为切入口,深入开展姓氏根亲文化、始祖文化、名人文化等研究,为我院积极创新校企(社团)合作模式、建设高品质的产学研基地、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增添了新的动力。


会议决定,在明年年初进一步就合作内容进行磋商。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扈耕田教授简介



扈耕田,河南宜阳人,1968年出生,1999年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现为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赋学会理事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主持、参与省部、地厅级项目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实施策略研究、明清河南文化世家研究、历代牡丹谱全编、吕维祺全集、洛阳及周边地区现存道教碑刻集成等项目30余项,主持完成中国牡丹文献中心数据库、洛阳历史名人数据库、史迹诗韵:洛阳隋唐大运河数据库、影像与记忆:洛阳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等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先后在《民俗研究》《史学月刊》《中国道教》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河洛文化论衡》《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洛阳老君山历史文献集注》等著作12部。曾获得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次,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0余次。曾获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社科联系统先进个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简介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前身为中文系,成立于1980年,2014年更名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工作、文化遗产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1800多人。由人文学院所牵头组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河南省首批转型试点的我校三个专业集群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41人。其中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1人,洛阳市优秀专家2人,洛阳市智库专家3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43人。


学院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院特色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为学院重点学科。拥有一批院级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和网络课程。长期以来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先后给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讲授汉语等课程,扩大了学校在海外的影响。


学院依托省市级研究平台,立足洛阳“千年帝都”的地域优势,突出“河洛文化”传承主题,努力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拥有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学与河洛方言研究中心”、“河洛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出版专著和教材28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0篇,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7项,获省部级奖项15项,引进科研经费600多万元。


学院以学生社团为依托,通过建立学生学术导师育人机制,通过“风华社科读书会”、“大学生社区义工队”等社团和院刊《新绿》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井岗情·中国梦”红色微电影制作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优秀课题成果奖和优秀实践团队奖。在“挑战杯”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31项,3次荣获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和优胜杯。建院3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受到社会欢迎的人文应用型人才。



欢迎关注本网站公众号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