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今天遍布全球1.3亿客家人还自称“河洛郎”,“河洛”有什么魅力,河洛文化的渊源是什么?河图洛书的根本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弘扬河洛文化?
真正的河洛文化不只是形而上的哲学,不是义理考据派,更不是为了知识渊博有学问,河洛文化、河图洛书从诞生到现在从未变过,是一套规律、规则,是一个公式、定理,大到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小到涵养身心、齐之以家,是实用之学,是当前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精神力量。
通过多年熏陶探索,笔者重新梳理了河洛文化的源头,认为河洛文化、河图洛书是把纷繁复杂的宇宙间一切人事物系列化简单化,是一套揭示宇宙自然运行发展规律的实用学问,是中华祖先用来修齐治平的智慧体系,通过学以致用,是能够提高升华国人精神、解决当下问题的落地之学。
关键词:河洛文明、河图洛书、孔子智慧、客家文化、实用之学
前言
我们很多人都渴望身体健康、幸福富足、世界太平、阳光明媚,但是现实不尽然:世界依然有战争,冲突不断;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疫情三年后,企业在重新洗牌;核武器在继续制造,有人试图去火星生活,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失去原生态:人造河流、转基因食物,雾霾、洪水恶劣天气……
从全局的角度看,人们好像无法改变生存环境;全球经济好像无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从小的方面讲,很多人身心不能安宁,不要说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上,身体也不能。难道这就是事实?难道这一切真的不能改变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界流传这样一个事件:1988年7月,法国《堪培拉日报》刊登了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让传统文化研究者为此而津津乐道。
人们说:孔子之后无圣人。人们是否愿意去深入解读、连接、超越古圣人?是否愿意从中华民族老祖先处去寻找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笔者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和谐发展、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中国,回到中原,回到老家河南,回到客家人的故乡,回到客家人梦中家的源头,去寻找、连接、感悟、践行河洛文化,让河洛文化的曙光重新照耀中华大地。”
(一)河洛文化与河图洛书
大多数人会把河洛文化仅仅当成一个地域的概念,即以古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区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其实要认识什么是河洛文化,首先需要解读河洛文化的标志——“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图腾、精华,如果能认清明白“河图洛书”,那么,就更容易理解河洛文化、中原文化、华夏文化。
提及“河图洛书”,河南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市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化成先天八卦,后为《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市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曾去过洛阳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的龙马负图寺,寺院始建于晋代,后曾改为河图寺、龙马寺、伏羲庙、羲皇庙,寺院内有“一画开天碑”、龙马负图碑、图河故道碑,还有孔子之后孔安国、宋朝理学家邵雍、朱熹、周敦颐、王铎等历代名人的题记碑刻。
不仅这些,在河南有很多古老的遗迹,为我们重溯文明的源头,正本清源,在现实中找到了线索。
河图洛书被称为是“无字天书”,最初连图也没有,首次出现图样来自一位了不起的先人——陈抟老祖。
他让“何为图,何为书”有了直观的图象;宋朝时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深化。
河图洛书是一对阴阳,是整体的、全息的,不可分割,但是可以分开来解读。
有年冬天,在河南淮阳看到一个碑文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盘古开天,二是太极海纹,三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宇宙万物始于‘象’,一切图象皆源于河图洛书,表现了时空的转变,大地形成,万物诞生,天文地理,寒暑农耕。”之后有三皇五帝开创华夏的文明。
那么,什么是河图?
河图是模拟天象图,白色的圈代表阳,黑色的圈代表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每对阴阳相减差是5,天数总数为25,地数总数为30,相差也是5。
《尚书》记载:“河图,八卦是也。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如何解读这些呢?
大道至简。这幅图是先天八卦图,是天象运行图,也是人的先天生命图。上述的五行,分别是天五行,即东方青龙7星宿,南方朱雀7星宿,西方白虎7星宿,北方玄武7星宿,中央麒麟天黄土是一种中和之力。表现的是这些星宿的斗转星移、寒来暑往运行规律规则。
而什么是洛书呢?
洛书是模拟大地之图,就是我们常说的“九宫格”,由1至9 ,图中相对的四侧、四角与中央之数相加之和皆为15。
如果说伏羲仰观天象,观察到宇宙银河系,河图是银河系中的三垣、四象、七政、二十八宿星象天文展示图,是五行的相生图;伏羲俯察地理,把天体星象位置划分为四个区域,在地面上分出东西南北,是五行相克图。
《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为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其背后的深意为:上天赐给禹的“九畴”是治理国家的大法,是类似“宪法”的根本法。也就是大禹拿到洛书后,用来治理洪水,而后用来治国。
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到中华祖先大禹,河图洛书皆为这些圣王所用,用来治理天下;一个懂得治理天下的圣人,当然也会治身;也就是说一个了解掌握宇宙自然运行规律规则的人,也一定了解掌握人身小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规则。因此,大家称其为开悟的“河图洛书”。
(二)“洛汭”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是一对阴阳,是整体的、全息的,不可分割,但是可以分开来解读。
有年冬天,在河南淮阳看到一个碑文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盘古开天,二是太极海纹,三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宇宙万物始于‘象’,一切图象皆源于河图洛书,表现了时空的转变,大地形成,万物诞生,天文地理,寒暑农耕。”之后有三皇五帝开创华夏的文明。
那么,什么是河图?
河图是模拟天象图,白色的圈代表阳,黑色的圈代表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成土,地十成之。每对阴阳相减差是5,天数总数为25,地数总数为30,相差也是5。
《尚书》记载:“河图,八卦是也。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如何解读这些呢?
大道至简。这幅图是先天八卦图,是天象运行图,也是人的先天生命图。上述的五行,分别是天五行,即东方青龙7星宿,南方朱雀7星宿,西方白虎7星宿,北方玄武7星宿,中央麒麟天黄土是一种中和之力。表现的是这些星宿的斗转星移、寒来暑往运行规律规则。
而什么是洛书呢?
洛书是模拟大地之图,就是我们常说的“九宫格”,由1至9 ,图中相对的四侧、四角与中央之数相加之和皆为15。
如果说伏羲仰观天象,观察到宇宙银河系,河图是银河系中的三垣、四象、七政、二十八宿星象天文展示图,是五行的相生图;伏羲俯察地理,把天体星象位置划分为四个区域,在地面上分出东西南北,是五行相克图。
《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为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其背后的深意为:上天赐给禹的“九畴”是治理国家的大法,是类似“宪法”的根本法。也就是大禹拿到洛书后,用来治理洪水,而后用来治国。
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到中华祖先大禹,河图洛书皆为这些圣王所用,用来治理天下;一个懂得治理天下的圣人,当然也会治身;也就是说一个了解掌握宇宙自然运行规律规则的人,也一定了解掌握人身小宇宙的运行规律和规则。因此,大家称其为开悟的“河图洛书”。据《水经注》记载,“尧帝又巡坛河洛,择良议沉。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帝主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礼,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
“遂禅于舜”和“舜又禅禹”。这里的“禅”,就是王位的“禅让”,这是中国“君权神授”观念形成的依据。
大禹废弃了“禅让”制度,建立了夏朝,直到周朝,河洛地区仍是历代王朝政治的中心。
先秦众多的典籍记载:洛汭地区、河洛地区是远古帝王祭天和举行禅让帝位大典的地方,是河图、洛书的诞生地,是太极、八卦的发源地;是不折不扣的华夏古文明的发祥之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如果说“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标识和图腾,那么,河洛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天地、阴阳,太极、八卦。
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一”,什么是“天和地”,这样,就会明白其后的“三生万物”。
“一画开天”,这个“一”是太极的中心点,是“道”,是“中”,是“心”,是观察者,是人。
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史料记载: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一”以“心”为主题的华夏文明的火种,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惟心所造”和“行有不得,返求诸已”的真相!
中华的天启文明,就是回归“一”;河图洛书,万变不离其中,中即“心”。如果我们知道一切皆是自心的投射,那么我们就真的知道人类兴亡,匹夫有责!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命运我做主。
天人合一,像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棵古老的大树,包含着人生的认知体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什么是天和地?道生一,一生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华的群经之首《易经》,讲的即是阴阳,涉及了宇宙万物的大道理,既有天地之理,也有人生之理,更有天理与人道的关系之理。
《易经.系辞下》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一段话,是古人观察天地、象天法地、身物相应的一种方法,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最高智慧也是最落地的智慧。落地是指天之无限无形与地之现实规律的对应关系。天,即精神领域,对应投射于地,即现实世界。落地之概念表达的是天必然对应地,有阴必有阳,即事物皆有两面的平衡思想。
《周易.系辞》记载: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我们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变化所呈现的“象”,已“挂”在那里,圣人明白且能效仿。
(三)河洛文化是可以修齐治平、经邦济世之文化,是实用之学。
有人认为河洛文化只是形而上的哲学、是义理考据派,或者是虚无不落地的,其实是对河洛文化的误解,这其中有几个历史节点:一是靖康之变金国灭北宋后,1279年蒙元与南宋崖山海战,宰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随之殉国的是十几万近臣精英,南宋灭亡,中华民族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凋残断层。二是清朝满族统治天下,害怕汉传文化中实用有效、真实落地的精髓被掌握,而只允许学者从义理考据、从文字上去研究,科举考试方式也是标准化的八股文。三是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转折点,之后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节节败退被动挨打。人们归罪于中华文化的糟粕,认为这些仁义理智信的国学和经典,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武器用,必须彻底推翻。
其实,璀璨的河洛文化闪耀着老祖先智慧的光芒,孕育照亮着历史的长河,周朝八百年,汉、唐、宋、明中华引领世界数千年;河图洛书揭示的阴阳四大定律,是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从阴阳定律中,衍生出了五行,演化出了八卦,又演化出了《易》,这是华夏文明之根、华夏文明的主脉络,其哲学思想高度,其辉煌的历史和文明的巅峰,是西方到现在都难以企及的。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指的是上古圣人伏羲,中古圣人周文王,近古圣人孔子。
晋代王嘉《拾遗记》载:“伏羲观文以天,察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汉书.五行志》记载:“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伏羲在河洛交汇处的画卦台,创造了先天八卦,这八个符号称之为“天”,揭示了人、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伏羲把这一整套宇宙规律无私的传给中华大地的人们,一代代的往下传承。
《周礼》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神农一曰连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大洪水之后神农氏时代,人们生活在山上,山与山相连,以艮卦为首,又曰:连山易。从黄帝、尧、舜、禹,一代代流传沿用。黄帝农耕时期,重视土地,对生长万物、承载万物的土地崇拜,把坤卦排第一。周文王解读出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八卦相叠演变成六十四卦,称之为“地”,把中华文明的规律编纂成了《周易》。周朝八百年正是遵循了《易》的规律规则,或者说道统。
到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出世,他把这套体系定律看懂解读出来,增加了《易传》也就是“十翼”,彻底落地形成了人伦道德体系。通过孔子编纂的经典,用大众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把大道规律传给华夏子孙。孔子教化众生,由自己起修,曰修身,推己及家人为齐家,推而广之到企业、城市、国家为治国,最后让相关的动物植物、风云气候,都因人的影响而风调雨顺。这也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核心。
汉武帝培养精英,启用孔子这一套教化之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彻底解决了匈奴的外患威胁,大汉的铁血文明,雄踞世界之巅。这正是王允在《论衡.超奇》中对此的评价: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河图洛书、河洛文化是祖先把纷繁复杂的宇宙间一切的人、事、物系列化、简单化,简化成一个公式、一个定理;演化运用其精髓的是古圣王,用来治理国家、管理民众、和平天下;军事家用作战略战争,医学家用来治病救人……,华夏文明中的佛道儒、政治、军事、中医、教育、农业等,都是同根、同源、同理。
体现在个体上,学习研究河洛文化正是解决如何让“身体健康、无病苦;心理健康、无烦恼;灵魂健康、无束缚。”
虽然时代变化了,但规律规则不变,这套智慧体系,有理论的高度,有落地的指导,藏在中华经典里,一部经典往往包含了华夏文明的全部资讯,需要立大愿,从经典起修,叫“文字般若”。比如:“立德”需要研读《易经》、《孝经》;“立功”需要读《韩非子》、《鬼谷子》、《孙子兵法》;“立言”需要诵《道德经》、《大学、中庸》、《六祖坛经》。
我们国家现在也非常重视经典典籍,有中华经典诵读工作;今年6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6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也是学习研究河洛文化的重要原因和方向。
(四)研究弘扬河洛文化是为了引领国人明确信仰、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升华精神。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是对于古中国最重要的两件事祭祀和打仗,实则一是信仰,信仰是文化之本、之根,是对终极问题的解释权;二是武力,军事,开彊扩土,占据、征战、毁灭。信仰基础之一是祭祀,即怀著诚敬之心,秉承祭祀之礼,祭拜天地与祖先。在伏羲发现河图洛书和先天八卦之地,历朝历代的帝王均到此祭祀;与今天的文明祭祀不同,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古代常年隆重祭祀来运行国家大事的政权。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信仰,第一个是多神。比如:清《巩县志》记载,隋文帝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敕建“羲圣祠”,供奉的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新郑文明始祖庙供奉的是黄帝;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汉将军纪信等。这个“神”并非封建迷信,而是人们心向往之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或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果多神的信仰被攻破了,中华民族变成一神的信仰,那我们的文化将彻底变味。
第二个是敬天。敬天是指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祖先不提倡发展科技,认为是奇技淫巧,天道忌巧。《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载:“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讲的是华夏先圣考虑问题不仅是人类,而是从天下的角度,做到的是人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互顺应,而非逆于大自然。在中华的经典里记载有人与自然一整套的智慧,从伏羲氏一直到现在,这是西方人根本想象不到的。
第三是法祖。祭奠祖先,是通过一种形式和仪式,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就是承认老祖宗的智慧、精华、精髓;为往圣继绝学,我们要传承继承历代圣贤最高境界的学问。今天的新郑市三月三恭拜轩辕黄帝大典、固始中原根亲文化节、商丘王亥世界华商节等都是通过祭祖的形式、通过姓氏根亲的形式,深深地把民族的凝聚力呈现出来了。河洛文化正是建立在这三个信仰体系基础上的。
古迹文献《古微书》记载: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像二十四节气。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汉书《五行志.洪范》曰: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孔国安曰:河图則、八卦也;洛书則、九畴也。讲的正是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规则,而生命运行规律规则与之对应,《黄帝内经》中黄帝问: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歧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学习落地河洛文化正是要探索掌握这些规律。
(洛书又分为九宫格,叫“八卦配九星”。分别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这又为八卦入九宫化飞星循环而用。)
应该说河洛文化是一套智慧体系,有高度,有维度,有境界,甚至超越、升华到有形现实世界之上的无形世界,可用来更透彻的认知当下的物质世界;在物质世界发生的一切人事物、实相、本质是什么;中西科学家、哲学、艺术,遵循的探索世界的本源、源头是什么;而中华的先祖早在五千年前,就运用这套智慧体系,把现代物理学家、科学家梦寐以求,宇宙的真相揭示出来了,先祖运用这套智慧体系,让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和地球的生态相互融合,是一套终极的智慧。这套智慧体系,让中国屹立世界几千年;1860年之前,中国GDP一直雄霸世界第一。
今天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正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生命的境界与维度,普传给当下最关键的这一代人,让华夏神性文明的曙光重新照耀中华大地。
(五)我们能不能成圣成贤?如何在河洛文化中汲取智慧?
当我们真的能够认识到华夏祖先皆是圣贤,华夏文明是天启文明,“天地君亲师”,我们就会敬天、法祖。
什么是圣贤?《黄帝内经》开篇即讲到:什么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是明道之人,是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值得我们致敬学习!见贤思齐!认祖归宗!
只有才样,才敢于像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陆游有诗“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从传说中的盘古、女娲等上古神话,到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等在河洛地区活动的记载,及考古发现夏、商、周的遗存遗迹,尤其近年来“河洛古国”的考古挖掘,及整个河洛地带考古资料表明,“天下客家,根在河洛”。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
客家,英文称“Hakka”,不少专家研究认为:“Hakka”读音是从“河洛”二字古音音变而来,“客家人”即“河洛人”,全球1.3亿的客家人自称为“河洛郎”,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
“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这些迁徙走的老中原人反而保留有河洛文化的遗风,是河洛文化的守护者、守望者、传承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所致,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所致,也是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断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看向客家人的祖源地,看向老家河南,看向河洛文化,这里有老祖先的大智慧,有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秘密。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客家人在其他地方皆是客,但在中原,在河南,在河洛,就是家,就是回家!不仅是心灵的家园,也有物质的家园!
让我们心连心手拉手,共同传承河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自己做起,修身齐家,修己安人,共同推动地域和平、自然和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欢迎关注
中华王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河南饭店1号楼